河北圍場:一地生四金 苗木基地變身“綠色銀行”
發布時間:
2020-08-03 17:57
作者:
來源:
“這是我第二次來塞罕壩生態公園,這里環境優美,空氣也好,很適合全家一起出游。”7月21日,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董先生一家人驅車30多公里來到塞罕壩生態公園,享受溫馨時光。

塞罕壩生態公園沿途景色。長城新媒體記者 楊曉龍 攝
據了解,塞罕壩生態公園位于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,隸屬于承德木蘭林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。在天津武清區的幫扶下,公司堅持以苗木培育為主導產業,以生態工程為主攻方向,在蘭旗卡倫鄉建成了集研究、生產、培育、銷售、服務為一體的綠化苗木基地,累計培育苗木3000余萬株,苗木、花卉價值已達1.5億元。
“公司依靠行業優勢,主動承擔生態扶貧的社會責任,探索推行生態苗木產業+扶貧模式。”承德木蘭林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樹告訴記者,為集中打造特色生態苗木基地,公司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磚瓦窯村集中流轉土地1880畝,惠及貧困戶134戶;有30余個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近務工;依托綠化苗木基地,吸納周邊鄉鎮1980戶貧困戶入股,為貧困人口提供了最直接、最有效的脫貧途徑,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提供了“造血”功能。

塞罕壩生態公園風景。長城新媒體記者 楊曉龍 攝
“我們家有4畝地,之前地里面都是種些玉米和向日葵,年景好的話,一年能有四千塊錢左右的收入,年景不好的話收入也就沒有了保障。”因為老伴腿部患有疾病,2016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磚瓦窯村村民劉桂林告訴記者,塞罕壩生態公園建成后,流轉了自家的地,每年有2550元的穩定收入,老伴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還會到園區務工,每年也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。
除此之外,劉桂林的兒子劉艷國和兒媳婦自2016年起就在塞罕壩生態公園務工,每年通過務工能有四萬塊左右的收入。“家里去年買了新車,今年翻蓋了新房,大孫子明年也要大學畢業了,依靠塞罕壩生態公園,咱家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了。”劉桂林介紹著家里這些年發生的變化。

塞罕壩生態公園的小游客們。記者 楊曉龍 攝

游客到塞罕壩生態公園享受愜意假期。記者 楊曉龍 攝

塞罕壩生態公園風景。記者 楊曉龍 攝
在天津武清區的幫扶下,承德木蘭林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堅持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,走出“生態產業化、產業生態化”的新路子,通過土地流轉獲租金、資金投入變股金、就近打工掙薪金、合作經營得現金的“一地生四金”模式,創建了一座扶貧“綠色銀行”,以此帶動了農民增收,增加了農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。